五六十年代,由于對藝術(shù)的教育功能的倡導(dǎo),山水畫也在革新的過程中出現(xiàn)了一批以革命紀念地為表現(xiàn)對象的作品,其中《紅巖》最具代表性。紅巖村為抗戰(zhàn)期間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軍重慶辦事處駐址,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亦寓此。當時年已花甲的錢松嵒滿懷激情,以“紅”為突破點,大膽地將原址的黃土化為巖石,將泰山的漢柏造型“移植”紅巖紀念館旁,以白描手法畫芭蕉叢,避免了紅綠對比而使紅色得以純化。那“風雨萬方黑,紅巖一幟紅。仰欽奮彤筆,揮灑曙光中”的五言題詩,正是畫家所寄情懷及意匠經(jīng)營的高度概括。
錢松嵒(1898—1985),筆名芑廬主人,江蘇宜興人。1957年從無錫調(diào)江蘇省國畫院,其后隨傅抱石等江蘇畫家長期深入生活,足跡行遍大江南北,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創(chuàng)新,為新“金陵畫派”革新山水畫的主將。他以詩思、書意融入畫法,常用禿筆中鋒,形成筆意生澀滯留的嚴謹畫風。生前為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。


典藏









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102007210號